在我国,“考试”一直是严肃而略带沉重的话题。在考试的挑战中,人们难以成为控制情绪的自由人,欢喜、忧伤、不安、焦虑、失望……绝望至极的人甚至有可能悲观厌世,走上轻生的不归路。 曾经看到一篇就考试焦虑症问题谈心理动力学派观点的文章,作者是曾在法兰克福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工作12年的A.Gerlach博士。他在文章中写道,和许多中国学生一样,德国学生中考试恐惧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每年他所接待的来访者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求助的目的是为了在或长或短的治疗中,解决与考试焦虑相关的冲突。
其实,类似的跨文化研究还有很多。从诸多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处于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考试及相关的理性、非理性冲突仍然不分彼此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将考试相关的激动、喜悦抑或失望、伤心的讯息从生活世界中隔离。因此,透视考试的诸多关联,解开考试的种种冲突,就变为每个人生命历程、心灵成长中避不开而又必须精心处理的“情结”。
考试——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通常来说,比较正规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都会在恰当的时间对前一段的咨询进行归类与统计,以把握相应群体的主要问题,进行必要、及时的心理维护与干预工作。笔者走访几家知名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发现,无论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群体,考试压力依旧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我国福建省曾接连发生数起落榜学生跳海自杀事件,类似事件在长春也有发生; 河北滦县新城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少女,因心理压力过大欲跳楼以求心理解脱,幸亏民警及时发现,设法解救;
山西临汾钢铁集团子弟小学的五年级学生,留下“压力太大了”的绝笔后自缢身亡;
南京一名初二的男生坠楼身亡,14岁少年没有留下任何遗书,有的仅是口袋中尚未做完的试卷……
稚嫩生命的逝去,留给生者太多的悲哀,升学只是人生的中途岛,他们何以走得那么坚定?
离开的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心痛、惋惜之外,还让我们想到那些正在被困扰的学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重新思索关于考试的一切:如何面对学业压力,如何面对个人发展,如何看待、创造生命的价值,如何从内心深处接纳考试,从而将它看成生命的一部分,看成开发知识与智慧、发展自我、规划人生、较量自身素质的心理课堂。
未来考试很“流行”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原始的成人仪式就是最简单意义的考试,它将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区分开来,以前的孩子变为成人,代际关系发生了改变,父母—子女关系也变得更为对等。
成人仪式消亡后,考试继承了它的主要特征,从封建社会的考试制度,演变到19世纪以客观、匿名、书面试卷为主要形式,考试依然是个体生命史上的分水岭。
作为评价教学效果和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考试,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考试分数在人们进入高层次教育机构、获取各种证书以及寻找各种就业机会的过程中,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和以往的考试相比,如今的考试更加有效和理性,它已成为学习本身的一部分,对学习方式的把握,对个体发展内容与取向的控制,对工作岗位合适人才的挑血—考试的教育意义,作为一种辅助功能突显出来。从最初以精英选拔为目的到多元化,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强调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是否应该设立考试制度”慢慢转为“如何适应考试,如何利用考试这一手段为教育服务”。
可以推断,未来社会中,考试仍将广泛“流行”,只不过人们思考更多的会是如何开发更灵活的课程、如何探索更先进的人员训练方法,如何使知识和技能变得更加有效,这种被有关教育专家称为“隐性教育计划”的方法将流行于考试制度与考试过程之上。
接纳焦虑情绪
去年高考前,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学生李凡硬被母亲拉去看心理医生,原因是父母看到儿子有一些紧张,怀疑他是否患了“高考焦虑症”。这位学生很不解,当着辅导老师对家人说:“求求你们了,别再整天念叨‘焦虑症’了。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一直都挺自信的,从来没想过跟‘焦虑症’沾边,你们整天把‘焦虑症’挂在嘴上,真让人受不了。”
事实上,每个人面临重要任务时,都会有焦虑、恐惧的情绪出现,它源自个体正常、成熟的自我意识,可以提醒自己加强对当前事物的注意,激发身体潜能,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所以凡是遇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件,我们都难免兴奋和不由自主的紧张,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心理学家荷姆斯和雷赫以及台湾的苏东平、卓良珍都曾研究过生活中不同事件对人的冲击及影响,小到过一个假期,开一个欢快开心的圣诞party,都会使人们感受压力而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更何况如考试这样重要的事呢?
你也可能遇到过那些在重大考验面前“处乱不惊”的人,那么给他们打一个“情绪分”的话,一定是中等水平的分数,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保持适度的警觉,集中注意力,合理地管理时间,它会调动起身体各部分的潜能去实现梦想。这样说来,一个没有任何压力与紧张度的人恐怕也难以挑战自我、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适度的紧张会让我们感到时间的紧迫,比较兴奋,虽没有平常睡眠那么塌实,但也感到精力充沛,虽然也会在最初的考试阶段心绪难平,但通过调整完全可以投入考试。
所以请告诉自己或身边的人这样一句话——“我和所有的人一样会焦虑,我应该拥有这种积极意义的焦虑,唯此我才能帮助自己”。
保持适度紧张
体育竞技场上流传着这样一个“二•八”定律,大意是说,低水平的比赛中心理因素占的比重是二,技术占的比重是八;而高水平的比赛中,两者的比重正好相反,技术占的比重是二,心理因素为八。
从我国跳高选手朱建华到羽毛球高手叶钊颖,再到奥运会及世界锦标赛亚军的中国女篮;从跳水女皇伏明霞到气压群雄的邓亚萍,再到屡建战功的中国射击队……我们看到、听到、领悟到的,是心理素质这张王牌与法宝的魅力,自信与高度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以及较量的真实与残酷。
还记得《体育报》曾报道“世界飞人”朱建华的跳高实况,朱建华在跳2.31米时就开始紧张了,当默根堡在2.33米高度第一次试跳成功后,观众从电视转播里看到他脸上的肌肉都蹦紧了……
由于焦虑过度,朱建华发挥失常,屈居跳高比赛第三名。
接纳自己的情绪是第一步,其次还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保持一种“良好感觉”的适度紧张。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恰当地处理和应用考试焦虑所附带的信息,通过调整自己的肌体与心理状态,调动自身的积极力量,挖掘潜能,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以谋求最大程度的适应。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曾以访谈、问卷等形式对高考状元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之一是,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将平时考试当作高考,将高考当作平时考试。正因为如此,他们走上考场才能够情绪稳定,心情激动,他们都是在平和、坚定的心态下触动灵感、超常发挥的。难怪被访谈的孩子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是高兴不是紧张,因为我们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读懂情绪
一般来讲,考试焦虑通常指由特定的应试情境激发,受个体认知评价、人格特点、学业能力等众多身心因素影响,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模式的比较持久的情绪体验。它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绪及行为三个层面。
从认知层面来讲,焦虑会导致两种障碍——认知过度和认知缺陷。如有的孩子过分关注考试结果,有的孩子不断地与他人比较,有的孩子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有的孩子缠绕于过去失败的经验,有的孩子不能自控地想一些无关的事情等,这些都是认知过度的表现。认知缺陷与认知过度相对,指的是由于前述“自我卷入式思维”过多而使记忆力、注意力受到阻碍,不能集中精力、妨碍灵活思考。
生理情绪成分是第二个重要的成分。德国一个研究小组考察了大约500个考生的临床症状。他们发现所有考生都有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血糖水平升高的生理反应。72%的考生有胃部空虚感,62%的考生双膝发软,63%的考生感到口渴,49%的考生喉头发干。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很多高考试焦虑的孩子都会无意识地卷入并纠缠于上述疾病中。
在行为层面,焦虑习惯性地表现为逃避、退缩等方式。如发呆,找借口拖延时间;缺乏信心,多余动作增加;反复检查作业,不能有效组织学习,在考场上惶恐不安,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完卷子,早早离开考场等。
在求学诸阶段,中学的学业压力比较而言要更大些,因此考试焦虑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因素、成熟水平、健康状况、认知评价能力、知识经验、应试技能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不同,其表现出的情绪体验也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判别考试焦虑的方法有许多,可以通过观察、体验的方式对自身状态进行评估,也可以做一些有关考试焦虑的问卷,还可以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通过别人反省自身;求助心理专业人士也是不错的方法,通过一些比较规范、科学的方式如谈话、作品分析、量表等,专业人员对来访者的情绪体验、行为反应、认知缺陷、考试技能和有关人格因素作必要的诊断和鉴定,能够有的放矢地提供一些合理化的辅导与训练方法。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立足于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全面实施,在生涯发展、人格辅导、学习习惯建立、学习方法指导、认知干预等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必要且重要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家庭在学生心灵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倡议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家长应提高自身的家教艺术水平,通过家长沙龙、联系卡、家长会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能力,做孩子有效能的支持者——彷徨时教导他们什么时候努力都不会太晚;无助时,和他们讨论,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封闭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让他们了解,在生命的长河中,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接纳他们、爱他们。
心灵的“症结”需要心灵来解,走过考试焦虑这道心灵门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齐心协力,在合作中让孩子健康成长。
体验考试成功
“今天是期末考试,所以我心里非常紧张……走进教室突然发现班里张灯结彩,黑板上有许多画,正中间写着‘我能行’三个强劲有力的大字。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抛到了脑后,坐下来想着平时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这时孙老师抱着一大摞卷子走进教室。马上要考试了,我的心里又紧张起来,我小心地从一摞卷子中挑了一张粉色的(A卷)回到了座位上,把卷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有些题我们可从没练习过。开始考试了,在老师的安慰下我渐渐平静下来,做到中途有一道题不会做了,我急得抓耳挠腮,这时我抬头看了看黑板上三个大字‘我能行’,这几个字鼓舞了我,我又仔细想了想,终于求得了答案。我开始检查了,嘿!全对!我看了看表,已经到交卷的时候了,一想到卷子全对我就高兴。铃响了,下课了,考试结束了,我一点也不紧张了,因为我相信我自己……”
当看到北京光明小学《我能行(学生篇)》书中的这篇文章时,我仿佛看到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学生经历考试的心灵洗礼与战胜自我的全部过程,不禁从心底涌出怜爱与欣喜。怜爱源自柔弱的生命成长所必须经历的痛苦与历练,仿佛刚刚出生的小鹿不断站立、不断跌倒带来的触动;欣喜则来源于对生命的赞叹,即使渺小,也刚韧坚强,就如同这位孩子,年纪虽小,却最终凭借努力战胜了自己。
“我赶走了‘怕虫’”、“相信自己”、“第一次考试”、“我成功了”、“我终于获胜了”、“我的成功与失败”……这些文章都展现了孩子出自真情的心路旅程。
其实,光明小学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我能行”的教育理念,多年来该校在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协同等多方面对“我能行”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在考试与评价方面,纸笔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评价和使用考试结果,如何遵循小学孩子的心理特点,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快乐,培养他们热爱学习、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等,一直是光明小学学业评价探索的重点。将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和注重期末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延续纸笔考试的形式与开发开放式考试形式相结合;将单一的知识考查和展示学生整体素质相结合;将考试的评价与平时的质量监控相结合,是光明小学通过理论引领、立足实践总结的经验。
如通过及时反愧作业即时评价、日常展示、档案袋、成长记录、单元作业、《学生成长手册》等不同方式帮助学生成功;一、二年级实施平时作业用“红旗”、“红花”、“火炬”加批语,期末考试进行口头、动笔、动手、纸笔测验多种形式以及“很好”、“可以”、“再努力”的模糊方式评价;中高年级按月分项,分阶段考核,课堂记评、日常作业、单元作业、月考核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权重综合期末成绩,评定等级,激励学生全过程学习;语算考试后,还用一天时间让每个同学展示才华,如绘画、弹琴、献歌、跳舞、朗诵、讲故事、做手工、踢球、跳绳等,促进了每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如果孩子通过考试能够体验成功与快乐,他们还会如此焦虑吗?”
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的这句话让我思考良久。我想我们应该祝愿所有成长中的孩子,祝愿他们都能在学校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价值,祝愿他们能够通过考试这一人生阶梯走向成长、走向成功。
考试焦虑自我检测表
下面介绍一份考试焦虑的自我检测问卷,以考察个体在考试期间的心情、感受和体会,请家长让孩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作答,不要在每道题上过多的思考,最好凭最初的感觉来判断,如果和自身的情况相吻合就划一个勾,一时无法回答的请做一个记号,它可能表明孩子面临一些新的冲突和问题,可以求助他人的帮助与支持。
1.考试前我感到食欲降低、吃不下去饭。
2.考试前,我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3.考试前几天,我会有空虚、坐立不安的感觉。
4.快考试时,我感到肚子不舒服。
5.考试前,我感到头痛。
6.面临一场必须参加的重要考试,我会感到全身恐慌。
7.考试前,我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8.考试前,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焦虑和不安。
9.考试时,平时熟记的知识我都能回忆起来。
10.考试时,我感到信心十足。
11.考试过程中,我感到手脚冰凉。
12.交卷时,我常常感到很遗憾。
13.考试时,我感到肌肉紧张不能放松。
14.考试时,我可以完全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15.考试期间,我看谁都不顺眼。
16.考试时,我感到脑子不如平时灵活。
17.只要考试不计成绩,我就会很放松。
18.我希望未来社会中考试将不再存在。
19.考试时,我发现我的手指哆嗦、双腿颤抖。
20.考试过后,我常感到没有发挥出真水平。
21.如果没有时间限制,我肯定能考得非常好。
22.我担心考不好老师会对我有看法。
23.考试后,我特别想知道别人考得如何。
24.考试前,我感到苦恼、烦闷。
25.重要考试期间,我感到头脑不太清醒。
26.如果考得不好,人们会对我的能力产生怀疑。
27.别人知道我考试得低分数使我丢脸。
28.我讨厌考试,因为我天生就是易紧张的人。
29.我不喜欢开卷考试。
30.如果没有考试,我会更加努力学习。
31.考试没必要太正规,因为这容易使人紧张。
32.如果这次考试考不好,那就意味着我并非像想象的那么聪明。
33.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因此,评分最好不要太苛刻。
34.如果题量过大,我在考试时就不能镇定自若。
35.我不能原谅自己考试失误。
36.考试期间我常感到自己学的知识不够扎实。
37.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考试经验。
38.复习考试前,我有胡子眉毛一起抓的感觉。
39.我自认为学习能力很强。
40.我不喜欢上考场的那种感觉。
41.自己平时就容易紧张,考试期间更明显。
42.考试成绩不理想,对我的自尊心有很大伤害。
43.考试时我的情绪喜怒无常,由不得自己控制。
44.考试时我感到尿频。
45.考试后没有知道成绩前,我总是放心不下。
46.我无法忍受考试时的气氛。
47.得到坏成绩时我首先想到如何向父母交代。
48.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试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根据上面的回答,再对照下面的表格,孩子可以了解自己的考试焦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果在“对考试的担忧”这个因子上你打勾的题目较多,说明你这个方面有一些困扰,需要很好地调整。当然,你可以对你困扰的题目进行反思,最好结合题目的主题和你信任的老师.家长.朋友进行交流,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疏泄不良情绪的目的(请注意1、9、10、14、39是反向记分的题目)。
维度对维度的解释题目序号
生理反应考察个体面临考试时的生理指标1、4、5、11、13、19、25、44
情绪反应考察个体面临考试时情绪反应的强烈程度6、8、15、24、28、41、43、46
对考试的担忧考察个体担忧的严重程度22、23、26、27、32、35、42、45、47
对考试的态度对考试的基本看法及认知17、18、29、30、31、33、40、48
应试心理准备是否做好了迎接考试的技能及心理准备2、7、9、10、14、37、39
思维分散与阻抑考察个体考试情境时的认知效率12、16、20、21、34、36、38
链接考试焦虑经典实验回放
考试焦虑研究历史漫长,从1914年始已有90年的历程。期间,心理学家对考试焦虑的本质、影响因素、评估与干预方法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以下是一些热点实验。
★1914年费林在医科大学进行研究,学生考试后立即测他们尿中的含糖量,结果发现,高焦虑被试含糖量增加。WaterB.Cannon1929年所做的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印证了考试焦虑的身体等生理反应指标。
★1952年SeymourSarason与George鄄Mandrels在耶鲁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包括考试焦虑的横向、纵向比较研究,成人、儿童群体焦虑程度研究,确立了考试焦虑的多层次结构(特别是认知和情感成分)。
★Mckeachie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考试任务及要求下,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不同,当学生面临可以多重选择的任务时,冲突明显降低并体现出高效率。
★1966年-1976年,Spielberger将人格中状态、特质的概念引入考试焦虑领域,基于这种区分,考试焦虑最终被定义为特殊情境下的特质焦虑反应。
★20世纪70年代始,Wine开始强调认知变量的作用。他认为,学生不良考试成绩源于其注意的分散:一方面分配于相关任务,另一方面还分配于无关活动,如对担忧及身体反应的过分注意、自我贬损等,这些认知妨碍合理地利用时间高效完成任务——这一研究闪烁着考试焦虑认知研究的时代火焰。
★另一项由TrwinSarason及其同事的研究认为高考试焦虑者比低考试焦虑者显示出更多的自我中心及自我批评的人格贬损倾向。
★20世纪70年代始,考试焦虑的应用研究围绕如何消除考试焦虑症状、降低考试冲突程度逐步展开。除了Wine提出的系统脱敏、线索控制、放松疗法、焦虑管理训练等传统技术外,认知关注与认知行为技术被提出,如注意力训练、抗压心理训练、系统认知重组、学习方法辅导等,沿着行为及认知指导方向,考试焦虑干预方法在一系列教育机构步入实验。
★当前,随着理论模型及其经验性的研究、跨文化研究、心理测量学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干预研究的不断深入,考试焦虑研究开始制度化。每年一次的学术会议在不同国家召开,提出问题、展开争议,推动了全球考试焦虑研究的开展。
上一篇:
“十六个字”教你玩转2011年中考英语
下一篇:
高考励志演讲:挑战高考,成就人生
|